2022/12/08 设计之都

“深圳创意设计日”的诞生

 

文/晶报记者 李跃 插图/树树

 

“每到年底,搞设计的通常比较忙一点。那一段时间,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展览,就是在看展览的路上。”

 

2009年12月7日,深圳迎来首个创意设计日。2022年12月4日,我和深圳知名设计师、深圳大运会会徽及国际植物学大会品牌形象设计者高鸣相约见面,当我问及那一天他的日常时,他这样回忆,“深圳关于设计的展览非常多。”

 

“创意设计日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设计,它是了解深圳城市文化属性的一个通道。”

 

高鸣戴着一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的圆形眼镜,这让他看上去就像一个搞艺术的——在深圳,像他这样看上去像或者看上去不像的设计师,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设计师人数超过20万。2020年,深圳设计产值就高达350多亿元,带动下游产业价值数千亿元。

 

这样的城市,值得用一个法定的创意设计日,为城市奔涌不息的创意加冕。

 

 1 

 

深圳创意设计日的设立,与深圳成为“设计之都”有关。

 

2007年5月,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办公桌上的,是一份报告的两个版本。中文报告以竹简样式卷成一株生机盎然的竹笋,英文报告镂空嵌满了粉红欲滴的深圳市花簕杜鹃。这别具一格的设计,首先就令人眼前一亮。当来自深圳市外事办的工作人员用流利的法语翻译完每个版本的设计内涵后,教科文组织几位官员频频点头并竖起了大拇指:“这是一份非常精彩的报告。”

 

这是当年深圳申请“设计之都”时的一个镜头。这份承载着深圳荣耀、深圳历史、深圳重托的“申都”报告,打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

 

2008年12月7日,深圳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当时的评语中写道︰“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城市,(深圳)有着很短却充满活力的历史,以及年轻的人口,令人印象深刻。由于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圳在设计产业方面拥有巩固的地位。它鲜活的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部门,快速发展的数字内容和在线互动设计,以及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环保方案的包装设计,均享有特别的声誉”。

 

2009年9月24日,深圳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7日设立为“深圳创意设计日”。这也是国内首个设立的法定“创意设计日”。

 

深圳市政府提请的相关议案称,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成为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之后,深圳对外积极与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开展交流,积极推介深圳创意城市的形象,邀请一批创意设计界顶级专家和权威人士访问深圳;对内依托各区、各部门、单位和设计行业协会,以“设计之都”为品牌开展各种活动,因此设立法定“创意设计日”意义重大。

 

2009年12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名为“设计深圳 全民创意”的新闻发布会。相关人士在会上说,深圳之所以如此大力地提倡创意和设计,和深圳的发展原动力有关。文明的发展无非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传播,后者更加重要,文明实际上是人类创新成果的积累。

 

“我们的创新设计理念,要让全体的市民都了解,让大家都成为创意、设计的参与者。”

 

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设计师。但是,确实有很多人,此前从事各种各样的其他职业,是来了深圳才成为设计师的,其设计生涯从深圳开始。

 

成就设计师,这恐怕是深圳这个创意城市的巨大魅力所在。

 

 2 

 

高鸣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会被一个叫“平面设计在中国”的展览所改写。

 

那是1996年,从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毕业的高鸣,已经在一所乡镇中学教了半年书。他学的是美术教育,教书,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人生安排。

 

但是,热爱艺术的他天生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一直想出去看更大的世界。

 

最开始,他计划去的地方是北京。“那个时候,说实话还有点看不上平面设计,满脑子是天马行空的艺术,是绘画创作。“

 

其时,北京某郊区聚集了一批流浪艺术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圆明园艺术村。他想成为其中的一员,觉得那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他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叫“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的展览资料。

 

这是1992年在深圳举行的一次先锋展览,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专业性的平面设计展览——在此之前,中国内地连 “平面设计”这个名词都没有,往往称之为装潢、装饰美术之类。这次展览在海内外引发了巨大反响,也对年轻的高鸣形成了强烈的内心冲击。他没有想到,原来设计还可以如此有创意,如此想象力奔腾,完全打破了他此前的设计即匠气的成见。

 

就这样,他决定改北上为南下,奔赴深圳。

 

刚来到深圳,他就被这座城市迥然不同的气质所感染:包容、自由、色彩、梦幻……“深圳完全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

 

凭着扎实的美术功底,他很快进了一家平面设计公司。

 

“刚来深圳我就感觉到了这个城市对设计的尊重,那就是,你设计一个东西,居然有设计费。我在内地时,没有给设计费的概念。”

 

毕竟不是设计科班出身,高鸣一边工作,一边拼命学习。他买了很多设计方面的书,几百元几百元地买,相对于其时数千元的月薪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

 

“我是一个在专业上有点‘洁癖’的人,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正是基于此,他有了师从深圳知名设计师王粤飞的想法。1992及1996年,王粤飞联合国内设计精英共同举办了两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王粤飞本人的影响也如日中天。

 

为了应聘进王粤飞的公司,高鸣还是花了一点小心思。

 

当时大家找工作的时候,基本上习惯打印一份自己的简历,再准备点作品材料订上,放到一个塑料夹子里。高鸣则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材料装到一张CD光盘里。所以,当其他的求职者递过去一个塑料夹子时,高鸣递上的是一张光盘。

 

正是这张传递想象力的光盘打动了王粤飞。

 

他在王粤飞的公司整整待了5年,直到后来离开,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高鸣的设计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当属2011年深圳大运会的会徽。

 

“十多年前,就大运会会徽的设计,你们晶报采访过我。”高鸣提醒说。

 

我找到了那一篇报道,它刊发于2007年9月23日,在报道里,高鸣这样谈及自己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前,我仔细地看了伦敦奥运会的会徽。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过去的标志设计一般都比较具象,那是因为过去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而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别人看不懂了,反而要把标志本身也变为一个载体,让它能承载人们任何的想象,想象越多,空间越大。”

 

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再一次补充说,大运会不仅仅是体育比赛,更是一次全世界大学生的嘉年华,一个深圳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所以会徽应该给人们以开放、多元、包容、青春的信息。

 

高鸣说,他设计的大运会徽初稿,就像一个色盲卡一样,一个大圆圈里,“装”着很多五颜六色的小圆,一些小圆圈组合成一个“大”。 “我后来觉得太具象了,就否定了。”

 

接着他把初稿进行拷贝,然后叠加、旋转、删减……终于,大家熟悉的“欢乐的U”出炉了。

 

“深圳有一个城市口号叫‘来了就是深圳人’,我觉得挺准确的。这里没有人会说‘我比你早来了20年、 30年,我比你更厉害’这种话。所以我觉得,第一,这个城市有很强的草根性;第二,这个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也是独树一帜。‘欢乐的U’里面的小圆点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在这里一起组成了缤纷的城市。”

 

2007年9月,美学教授、凤凰卫视策划人王鲁湘在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时,点评了高鸣设计的大运会徽。他说,大运会徽是个全息的logo,全世界很多地方还在用具象来表现运动会的时候,深圳用了一个看似没任何意义,但又可以延展和想象出无穷无尽的意义的会徽,完全符合哲学层面的解释:“内延越充实,外延越稀薄。内延越稀薄,外延越开阔。”

 

“我们通过这样一个会徽告诉世界,我们的深圳是开放的,是欢乐的,是包容的,是青春的,同时也是不可定义的。”

 

顺便说一下,深圳不但让高鸣从一个美术教师变成了一个平面设计师,还让他变成了一个独立电影导演。2020年,他执导的剧情电影《回南天》获得第21届全州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最高奖;7月,该片入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展映。

 

“是什么机缘让你成为电影导演呢?”

 

“我从小到大都喜欢看电影,以前只是单纯地喜欢看电影,比如我 1996 年看了《肖申克的救赎》,看完就觉得,哇,天呐,这个完全颠覆了我对电影的认知,电影居然能这么写、这么拍。2000 年的时候,我看了贾樟柯拍的《小武》,看完之后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离电影特别近,因为看到《小武》里的人物,就好像看到了身边的朋友,特别真实。再过了几年,我一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突然失联了,我就根据我和他的记忆片段写了一个剧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跟电影有了关系。”

 

“设计师和导演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吗?”

 

“肯定有相通的地方,我认为那就是想象力。”

 

 3 

 

被想象力打通的当然不只是设计师与导演之间的身份界限,起码还应该包括诗人。

 

深圳的平面设计师群体有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那就是,不少设计师拥有诗人身份。

 

比如韩湛宁。

 

作为知名平面设计师与策展人,他的头衔实在是太多了,各种客座研究员、教授、顾问、硕士生导师,获得包括德国红点奖在内的国际国内大奖无数,但这里我主要想说一下,他还是一个成名很早的实力派诗人。

 

尽管早就熟悉这个名字,不过我是今年早些时候才第一次见到韩湛宁本人。当时,我中学时代的一个师长、《语文报》负责人来深圳,我前往看望,韩湛宁也在座——那时我才知道,在深圳风生水起的韩湛宁,大学时代就热衷写诗,在山西名气挺大,第一份职业是《语文报》的美术编辑,其间写了大量的诗与散文,其个人诗集《白河流》曾获陕西省“最美的书”奖项。

 

和高鸣一样,韩湛宁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平面设计,也来自于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的《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作品集》,很是震撼。那是1994年。也就是这一年,因为要给山西师大校庆设计画册,他南下深圳寻找印刷厂。第二次来深圳是1997年,“也是为了印刷事务,我陪着山西设计界有名的王春声老师。那个时候的深圳已经云集了很多设计师和设计公司,他们是全国设计同行的偶像。因此,除了去找印刷厂,我们还去拜访了许多设计界的前辈,如陈绍华、韩家英等老师……”

 

顺便,韩湛宁还在深圳买了很多设计书刊,如《平面设计在中国96展作品集》以及王序老师所编的《平面设计师之历程》等等,令他眼界大开。那时起,他就下了要来深圳的决心。

 

当然,诗人身份,是他生命的底色,他一直用与写诗同样的情感及态度对待生活和设计。他对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保持很高的敬意,他对很多传统事物着迷,如古典诗词、汉字、书法、中国绘画、民间美术以及手工艺品等等,并对这些元素加以运用和表达,为其注入现代的、文化的、具有崭新活力的因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书籍设计泰斗吕敬人的关门弟子,韩湛宁在文化出版方面倾注了许多热情,对书籍之美有特别的感触。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记得看过梁实秋先生晚年的一个小故事,一次他在一个书店翻书,翻着翻着突然泪如雨下,把旁边的人吓了一跳,忙问他怎么啦?他良久之后才说,你看看这些书籍,这些书籍所赐予的美好,教我如何不感念,如何不流泪呢?我想我理解他的流泪,我为他的流泪而感动。”

 

 4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全球“设计之都”的城市,设计是深圳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之都”成功转型的重要力量。仅2020年,深圳设计师就有253件作品获得德国红点奖,177件作品获德国iF奖,43件作品获日本G-Mark好设计奖,32件作品获意大利A’DESIGN AWARD大奖,12件作品获美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继续全方位领跑全国,稳步迈进国际尖端行列。

 

设计成就城市,改变生活。那么,再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对城市而言,“深圳创意设计日”又意味着什么,将发挥怎样的价值?

 

韩湛宁说,“创意设计日的设置,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特例。一方面对整个深圳的创意设计,以及全民创意是一种提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设计师的尊重,对创意本身的尊重,由此将对城市的整体创意设计形成较大的推动。”

 

他还提出了一个鲜明的富有冲击力的观点,他说,平面设计就是深圳的本土文化。

 

他分析,从1987年开始,王粤飞、陈绍华、毕学锋、韩家英等一批设计先驱陆续来到深圳,他们首先发起推动了“92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宣告了一个叫做平面设计的行业与学科已在中国崛起。不久,深圳的平面设计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行业协会。可以说,平面设计已成了一种本土文化,通过创意设计日来推动、积淀这样一种本土文化,从中发现更多的本土设计师,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高鸣则将创意设计日放到了国际视野之下。他说,他参观过伦敦、东京等国际大城市的设计展览,一个直观感受是,与深圳相比,第一,活动品质上显得更纯粹、专业、前瞻;第二,观展民众的素质普遍较高。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创意设计日表明了城市的一种文化态度,它应当也可以成为专业展览与市民素养双向提升的一个连接器,“相信深圳和国际一流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来了就回不去了的城市。”